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> 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工会实践
安徽淮北市总工会创新“一函两书”工作机制 破解基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难题
一、案例概述
安徽淮北市总工会通过实施“提级监督、指导监督、前置监督、协同监督”四大举措,有力提升了基层工会依法维权能力,实现了劳动关系风险的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化解。
二、针对问题
▲基层监督力度薄弱:乡镇(街道)工会缺乏有效手段,对复杂案件和跨区域问题处理能力不足。
▲履职能力不足:部分法律监督员专业素养偏低,发函内容不规范、程序不清晰。
▲监督主动性不强:依赖投诉才行动,缺乏风险预判和前置干预意识。
三、主要做法
(一)提级监督,破解基层乏力难题。
▲重大案件“上代下”:对重大、复杂或跨区域的劳动维权案件实行“上代下”提级监督,规范提级申请、审批、介入流程,由市、县(区)总工会直接介入提级案件,现场指导基层工会运用“一函两书”调查取证、沟通协商、督促整改。通过提级监督和基层履职成功化解重大、疑难劳动纠纷4起。
▲履职督导常态化:上级工会通过日常检查、信访分析等途径,对发现劳动纠纷问题而未依法开展劳动法律监督的基层工会,及时下发《履职提示函》,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,压实基层监督责任。全市662个乡镇(街道)全部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,标准化模板和“以案代训”模式有效落地。
(二)指导监督,破解能力不足难题。
▲标准化工具赋能:制定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“一函两书”工作指导手册》,明确工作流程图,提供劳动合同、工资支付等典型场景的标准化模板,降低基层操作门槛,解决基层工会发函内容不规范等。
▲实战化培训强技:线上线下培训专兼职劳动法律监督员907人,创新实施“案例教学+跟班实训”培训机制,组织基层工会干部参与典型案件调处,市总工会法律顾问现场教学辅导,“以案代训”快速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律、沟通协商、化解矛盾的实际能力。基层工会从“怕用、少用”转向“敢用、会用、善用”,主动发出文书的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,2024年发出量同比增长230%。
(三)前置监督,破解被动响应难题。
▲风险预警动态化:整合工会系统内部资源(12351职工服务热线、网络舆情监测)与外部数据(人社部门劳动争议数据、信访信息等),分析识别欠薪、超时加班等高发风险,对涉风险隐患单位下发提示函。通过预警监测提前介入潜在纠纷3起。
▲节点防控精准化:抓住春节、高温季节等重要时间节点,主动发出保障农民工工资、劳动保护等内容的公开提示函。坚持与日常业务工作相结合,对在新业态劳动者健康体检等活动中暴露出的共性风险(如超强度劳动、职业防护缺失等),即时发出行业性提示函,有效推动风险隐患前置化解。
(四)协作监督,破解单打独斗难题。
▲部门联动机制化:淮北市总工会积极推动部门协同治理,加强与法院、检察院、司法、行政、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,建立用好联席会议制度、信息共享机制、诉调对接机制等,细化明确在劳动者权益维护、欠薪治理、劳动争议调处等方面的协作举措,形成多层次权益保障网络。
▲闭环治理协同化:推动工会的“一函两书”监督与劳动监察执法、司法调解、检察监督等有效衔接,形成了“预警—监督—调解—执法—整改”的闭环治理链条。
四、经验启示
▲多方联动提高监督实效:通过提级监督、指导监督、前置监督和协作监督的联动机制,解决基层“不会、不敢”监督问题,增强履职能力,实现劳动关系风险源头治理。
▲标准化手册和实训提高监督效能:以标准化手册和“案例教学+跟班实训”为基础,提升基层干部素养与能力,规范高效开展监督。
▲协同治理提高纠纷化解能力:与多部门深度协作,弥补工会局限,实现劳动纠纷多元化解。